书目信息 |
题名: |
《法言》《扬雄集》词类研究
|
|
作者: | 路广 著 | |
分册: | ||
出版信息: |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
|
页数: | 257页 | |
开本: | 26cm | |
丛书名: | 《方言》与两汉语言研究丛书 | |
单 册: | ||
中图分类: | H131 | |
科图分类: | ||
主题词: | ||
电子资源: | ||
ISBN: | 978-7-04-032814-1 |
000 | 01282oam2 2200289 450 | |
001 | 1460008469 | |
005 | 20141204164052.28 | |
010 | @a978-7-04-032814-1@dCNY47.00 | |
100 | @a20111116d2011 em y0chiy0110 ea | |
101 | 0 | @achi |
102 | @aCN@b110000 | |
105 | @ay z 000yy | |
200 | 1 | @a《法言》《扬雄集》词类研究@A《fa yan》《yang xiong ji》ci lei yan jiu@f路广著 |
210 | @a北京@c高等教育出版社@d2011 | |
215 | @a257页@d26cm | |
225 | 2 | @a《方言》与两汉语言研究丛书 |
300 | @a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重大项目 高等学校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基金项目 | |
312 | @a封面英文题名:On the word classes of Fayan and Yangxiongji | |
330 | @a本书以词类为切入点,主要结论有:《法言》、《扬雄集》用词较多承袭自先秦汉语;两书在词类系统方面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这主要体现在词类系统及词类成员的变化,如新词新义的产生上。从语言风格来看,两书有较大差异,即:《法言》可以说是拟古文的典型代表,而《扬雄集》则可以说是文人书面语的典型代表。 | |
461 | 0 | @12001 @a《方言》与两汉语言研究丛书 |
510 | 1 | @aOn the word classes of Fayan and Yangxiongji@zeng |
605 | @a《法言》@x古词语@x研究 | |
605 | @a《扬雄集》@x古词语@x研究 | |
690 | @aH131@v4 | |
701 | 0 | @a路广@Alu guang@4著 |
801 | 0 | @aCN@b大连网信软件有限公司图书馆·11@c20141204 |
905 | @aZUCC@dH131@e48 | |
《法言》《扬雄集》词类研究/路广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
257页;26cm.-(《方言》与两汉语言研究丛书) |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重大项目 高等学校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基金项目 |
ISBN 978-7-04-032814-1:CNY47.00 |
本书以词类为切入点,主要结论有:《法言》、《扬雄集》用词较多承袭自先秦汉语;两书在词类系统方面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这主要体现在词类系统及词类成员的变化,如新词新义的产生上。从语言风格来看,两书有较大差异,即:《法言》可以说是拟古文的典型代表,而《扬雄集》则可以说是文人书面语的典型代表。 |
● |
相关链接 |
正题名:《法言》《扬雄集》词类研究
索取号:H131/48
 
预约/预借
序号 | 登录号 | 条形码 | 馆藏地/架位号 | 状态 | 备注 |
1 | 1598466 | 215984665 | 样本书库/1120320103/ [索取号:H131/48] | 在馆 | |
2 | 1598467 | 215984674 | 新区/4060610304/ [索取号:H131/48] | 在馆 | |
3 | 1598468 | 215984683 | 新区/4060610304/ [索取号:H131/48] | 在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