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信息 |
题名: |
《三国演义》的现代误读
|
|
作者: | 鲁小俊 著 | |
分册: | ||
出版信息: |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5 |
|
页数: | 231页 | |
开本: | 24cm | |
丛书名: | 珞珈语言文学丛书 | |
单 册: | ||
中图分类: | I207.413 | |
科图分类: | ||
主题词: | 《三国演义》研究 | |
电子资源: | ||
ISBN: | 978-7-5161-5630-8 |
000 | 01232oam2 22002651 450 | |
001 | 1532103162 | |
005 | 20151029160221.07 | |
010 | @a978-7-5161-5630-8@dCNY52.00 | |
096 | @aI207.41@blxj | |
100 | @a20150608d2015 em y0chiy50 ea | |
101 | 0 | @achi |
102 | @aCN@b110000 | |
105 | @ay z 000yy | |
200 | 1 | @a《三国演义》的现代误读@9san guo yan yi de xian dai wu du@f鲁小俊著 |
210 | @a北京@c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d2015 | |
215 | @a231页@d24cm | |
225 | 0 | @a珞珈语言文学丛书 |
300 | @a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70后”学者团队建设项目阶段性成果 | |
330 | @a本书涉及三个方面:历史题材、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特别大的社会影响力。可概括为“历史·文本·社会”,这也是本书探讨《三国演义》误读现象的主要切入点。第一章“历史·小说:‘史蕴诗心’与‘话语体系’”讨论因纠缠于“历史”和“小说”而导致的若干误读现象;第二章“文本·社会:‘前现代’说的‘洞见’与‘不见’”分析《三国演义》的“前现代”问题;第三章“作者·文本·读者:误读的内在理路和外围因素”侧重于对《三国演义》误读现象本身的“了解之同情”。 | |
461 | 0 | @1001006403863 |
606 | 0 | @a《三国演义》研究 |
690 | @aI207.413@v5 | |
701 | 0 | @a鲁小俊@9lu xiao jun@f(1976~)@4著 |
801 | 0 | @aCN@b大连网信软件有限公司图书馆·11@c20151029 |
905 | @aZUCC@dI207.413@e38 | |
《三国演义》的现代误读/鲁小俊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
231页;24cm.-(珞珈语言文学丛书) |
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70后”学者团队建设项目阶段性成果 |
ISBN 978-7-5161-5630-8:CNY52.00 |
本书涉及三个方面:历史题材、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特别大的社会影响力。可概括为“历史·文本·社会”,这也是本书探讨《三国演义》误读现象的主要切入点。第一章“历史·小说:‘史蕴诗心’与‘话语体系’”讨论因纠缠于“历史”和“小说”而导致的若干误读现象;第二章“文本·社会:‘前现代’说的‘洞见’与‘不见’”分析《三国演义》的“前现代”问题;第三章“作者·文本·读者:误读的内在理路和外围因素”侧重于对《三国演义》误读现象本身的“了解之同情”。 |
● |
相关链接 |
正题名:《三国演义》的现代误读
索取号:I207.413/38
 
预约/预借
序号 | 登录号 | 条形码 | 馆藏地/架位号 | 状态 | 备注 |
1 | 1639358 | 216393588 | 样本书库/1120400602/ [索取号:I207.413/38] | 在馆 | |
2 | 1639359 | 216393597 | 新区/3060160104/ [索取号:I207.413/38] | 在馆 | |
3 | 1639360 | 216393604 | 新区/ [索取号:I207.413/38] | 在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