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信息 |
题名: |
《周易》导读
|
|
作者: | 刘震 著 | |
分册: | ||
出版信息: |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6 |
|
页数: | 218页 | |
开本: | 24cm | |
丛书名: | 长江学术文献大系 | |
单 册: | ||
中图分类: | B221.5 | |
科图分类: | ||
主题词: | 先秦哲学--研究 | |
电子资源: | ||
ISBN: | 978-7-5439-7031-1 |
000 | 01512oam2 2200301 450 | |
001 | 1758120337 | |
005 | 20171203160843.08 | |
010 | @a978-7-5439-7031-1@b精装@dCNY55.00 | |
100 | @a20161114d2016 em y0chiy50 ea | |
101 | 0 | @achi |
102 | @aCN@b310000 | |
105 | @ay z 001yy | |
200 | 1 | @a《周易》导读@9《zhou yi》dao du@e帛书《易传》@f刘震著 |
210 | @a上海@c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d2016 | |
215 | @a218页@d24cm | |
225 | 1 | @a长江学术文献大系@i哲学卷 |
300 | @a北京高等学校青年英才计划项目成果 | |
314 | @a刘震,山东济南人,1997年至2007年就读于山东大学,先后获得管理学学士、哲学硕士与哲学博士。现为中国政法大学哲学系教师等。先后在《哲学动态》等国内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 | |
330 | @a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作者针对性解读帛书《易传》之中所出现的卦爻辞,并且与传世学术观点做出比照性研究,从而为我们更为精准地把握卦爻辞的内容与意义做出一些尝试性的探索;第二部分是从易学史的角度对帛书《易传》、战国清华简、今本《易传》等文献存秦汉之间的传播与发展做出研究,并且就《易传》成书、《易传》作者、纳甲筮法与归藏《易》等一系列学术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第三部分为作者在梳理近年问帛书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较为客观的视野审视帛书《易传》的研究现状,从而为帛书《易传》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独立新颖之见解。 | |
461 | 0 | @12001 @a长江学术文献大系 |
462 | 0 | @12001 @a哲学卷 |
517 | 1 | @a帛书易传@9bo shu yi zhuan |
605 | @a《周易》@x研究 | |
606 | 0 | @a先秦哲学@x研究 |
690 | @aB221.5@v5 | |
701 | 0 | @a刘震@9liu zhen@4著 |
801 | 0 | @aCN@b91MARC@c20161118 |
905 | @a241250@dB221.5@e179 | |
《周易》导读:帛书《易传》/刘震著.-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6 |
218页;24cm.-(长江学术文献大系.哲学卷) |
北京高等学校青年英才计划项目成果 |
ISBN 978-7-5439-7031-1(精装):CNY55.00 |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作者针对性解读帛书《易传》之中所出现的卦爻辞,并且与传世学术观点做出比照性研究,从而为我们更为精准地把握卦爻辞的内容与意义做出一些尝试性的探索;第二部分是从易学史的角度对帛书《易传》、战国清华简、今本《易传》等文献存秦汉之间的传播与发展做出研究,并且就《易传》成书、《易传》作者、纳甲筮法与归藏《易》等一系列学术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第三部分为作者在梳理近年问帛书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较为客观的视野审视帛书《易传》的研究现状,从而为帛书《易传》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独立新颖之见解。 |
● |
相关链接 |
正题名:《周易》导读
索取号:B221.5/179
 
预约/预借
序号 | 登录号 | 条形码 | 馆藏地/架位号 | 状态 | 备注 |
1 | 1747542 | 217475426 | 样本书库/1120040502/ [索取号:B221.5/179] | 在馆 | |
2 | 1747543 | 217475435 | 新区/1060050623/ [索取号:B221.5/179] | 在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