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信息 |
题名: |
记忆的纹理
|
|
作者: | 李红涛 , 黄顺铭 著 | |
分册: | ||
出版信息: |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7 |
|
页数: | 322页 | |
开本: | 22cm | |
丛书名: | ||
单 册: | ||
中图分类: | K265.606 | |
科图分类: | ||
主题词: | 南京大屠杀--史料 | |
电子资源: | ||
ISBN: | 978-7-300-25204-9 |
000 | 01422nam0 2200289 450 | |
001 | 1855423984 | |
005 | 20180628175100.17 | |
010 | @a978-7-300-25204-9@b精装@dCNY50.00 | |
100 | @a20180102d2017 em y0chiy50 ea | |
101 | 0 | @achi |
102 | @aCN@b110000 | |
105 | @aak z 000yy | |
200 | 1 | @a记忆的纹理@9ji yi de wen li@e媒介、创伤与南京大屠杀@dThe texture of memory@emedia, trauma and the Nanjing massacre@f李红涛,黄顺铭著@zeng |
210 | @a北京@c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d2017 | |
215 | @a322页@c图@d22cm | |
300 | @a本书出版得到浙江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和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院支持 | |
300 | @a人文书托邦 | |
330 | @a本书以历史为经,以不同的媒介场景为纬,深入探究南京大屠杀创伤建构与记忆形塑的过程,揭示国家权力、地方记忆社群、大众传媒如何合力塑造出南京大屠杀在当代中国的记忆政治与记忆文化。本书以文化创伤理论为核心分析框架,追溯南京大屠杀创伤叙事在主流媒体上的建构过程,在纪念馆和线上公祭活动中的扩散与再生产,以及在赛博空间中所面临的叙事挑战。 | |
333 | @a历史研究人员 | |
510 | 1 | @aTexture of memory@emedia, trauma and the Nanjing massacre@zeng |
517 | 1 | @a媒介、创伤与南京大屠杀@9mei jie 、 chuang shang yu nan jing da tu sha |
606 | 0 | @a南京大屠杀@j史料 |
690 | @aK265.606@v5 | |
701 | 0 | @a李红涛@9li hong tao@f(1980-)@4著 |
701 | 0 | @a黄顺铭@9huang shun ming@f(1973-)@4著 |
801 | 0 | @aCN@b北京天下好图书发行有限公司@c20180102 |
905 | @aZUCC@dK265.606@e43 | |
记忆的纹理:媒介、创伤与南京大屠杀=The texture of memory:media, trauma and the Nanjing massacre/李红涛,黄顺铭著.-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
322页:图;22cm |
本书出版得到浙江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和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院支持.-人文书托邦.-使用对象:历史研究人员 |
ISBN 978-7-300-25204-9(精装):CNY50.00 |
本书以历史为经,以不同的媒介场景为纬,深入探究南京大屠杀创伤建构与记忆形塑的过程,揭示国家权力、地方记忆社群、大众传媒如何合力塑造出南京大屠杀在当代中国的记忆政治与记忆文化。本书以文化创伤理论为核心分析框架,追溯南京大屠杀创伤叙事在主流媒体上的建构过程,在纪念馆和线上公祭活动中的扩散与再生产,以及在赛博空间中所面临的叙事挑战。 |
● |
相关链接 |
正题名:记忆的纹理
索取号:K265.606/43
 
预约/预借
序号 | 登录号 | 条形码 | 馆藏地/架位号 | 状态 | 备注 |
1 | 1729274 | 217292748 | 样本书库/1121090102/ [索取号:K265.606/43] | 在馆 | |
2 | 1729275 | 217292757 | 新区/4060180103/ [索取号:K265.606/43] | 在馆 | |
3 | 1729276 | 217292766 | 新区/4060180103/ [索取号:K265.606/43] | 在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