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信息 |
题名: |
引譬连类
|
|
作者: | 郑毓瑜 著 | |
分册: | ||
出版信息: |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 |
|
页数: | 18,249页 | |
开本: | 23cm | |
丛书名: | ||
单 册: | ||
中图分类: | I206.2 | |
科图分类: | ||
主题词: | 中国文学--古典文学研究 | |
电子资源: | ||
ISBN: | 978-7-108-05766-2 |
000 | 01304nam0 2200253 450 | |
001 | 1871267442 | |
005 | 20180628194832.84 | |
010 | @a978-7-108-05766-2@dCNY45.00 | |
100 | @a20170410d2017 em y0chiy50 ea | |
101 | 0 | @achi |
102 | @aCN@b110000 | |
105 | @ay z 000yy | |
200 | 1 | @a引譬连类@9yin pi lian lei@e文学研究的关键词@f郑毓瑜著 |
210 | @a北京@c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d2017 | |
215 | @a18,249页@d23cm | |
330 | @a本书以六章专论作为六种探讨的门径。第一章讨论“体气”与“抒情”,指出抒情的修辞功能会意形声,与身体郁闷或舒缓、充盈或匮乏形成微妙的震荡。其他各章更讨论讽诵的愉悦、劝诫、乃至医疗功能;《诗经》以降的“重复短语”所投射的风土地理经验与延伸譬喻;“替代”与“类推”所置换排比、堆叠辐辏而成的历史、伦理关系网络;“类”与“物”构造的知识论。本书的第六章则以黄遵宪诗歌为例,讨论晚清知识分子如何援用、变化“旧诗语”以为理解甚至掌握“新世界”的方法。从抒情传统的两端──远古与近代,本书勾勒千百年来“引譬连类”如何在身体、文化、知识等层次,不断重塑也延伸读者感时观物的现象。 | |
333 | @a文学研究人员 | |
517 | 1 | @a文学研究的关键词@9wen xue yan jiu de guan jian ci |
606 | 0 | @a中国文学@x古典文学研究 |
690 | @aI206.2@v5 | |
701 | 0 | @a郑毓瑜@9zheng yu yu@4著 |
801 | 0 | @aCN@b北京天下好图书发行有限公司@c20170410 |
905 | @aZUCC@dI206.2@e605 | |
969 | @aBKAA@bBKAA | |
引譬连类:文学研究的关键词/郑毓瑜著.-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 |
18,249页;23cm |
使用对象:文学研究人员 |
ISBN 978-7-108-05766-2:CNY45.00 |
本书以六章专论作为六种探讨的门径。第一章讨论“体气”与“抒情”,指出抒情的修辞功能会意形声,与身体郁闷或舒缓、充盈或匮乏形成微妙的震荡。其他各章更讨论讽诵的愉悦、劝诫、乃至医疗功能;《诗经》以降的“重复短语”所投射的风土地理经验与延伸譬喻;“替代”与“类推”所置换排比、堆叠辐辏而成的历史、伦理关系网络;“类”与“物”构造的知识论。本书的第六章则以黄遵宪诗歌为例,讨论晚清知识分子如何援用、变化“旧诗语”以为理解甚至掌握“新世界”的方法。从抒情传统的两端──远古与近代,本书勾勒千百年来“引譬连类”如何在身体、文化、知识等层次,不断重塑也延伸读者感时观物的现象。 |
● |
相关链接 |
正题名:引譬连类
索取号:I206.2/605
 
预约/预借
序号 | 登录号 | 条形码 | 馆藏地/架位号 | 状态 | 备注 |
1 | 1729540 | 217295406 | 样本书库/1120600202/ [索取号:I206.2/605] | 在馆 | |
2 | 1729541 | 217295415 | 新区/3060090306/ [索取号:I206.2/605] | 在馆 | |
3 | 1729542 | 217295424 | 新区/3060090306/ [索取号:I206.2/605] | 在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