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本馆介绍
  • 公告通知
  • 最新文献
  • 馆藏检索
  • 电子资源
  • 读者导购
  • 参考咨询
  • 我的图书馆
  • 登录
  • 详细信息显示
  • 放入我的书架
  • 预约/预借图书
  • 作者相关作品
  • 分类相关作品
  • 丛书相关作品
  • 出版社相关作品

书目信息

  • 表格格式
  • 工作单格式
  • 卡片格式
题名:
之乎者也非口语论
    
 
作者: 孟昭连 著
分册:  
出版信息: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7.5
页数: 678页
开本: 23cm
丛书名:
单 册:
中图分类: H141
科图分类:
主题词: 古汉语虚词--gu han yu xu ci--研究
电子资源:
ISBN: 978-7-214-20020-4
000 01431nam0 2200253 450
001 1858028832
005 20180906160816.59
010    @a978-7-214-20020-4@dCNY 98.00
100    @a20170624d2017 em y0chiy0121 ea
101 0  @achi
102    @aCN@b320000
105    @ay a 000yy
200 1  @a之乎者也非口语论@Azhi hu zhe ye fei kou yu lun@f孟昭连著
210    @a南京@c江苏人民出版社@d2017.5
215    @a678页@d23cm
314    @a孟昭连, 南开大学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小说理论与艺术的研究, 出版《白话小说生成史》《中国小说艺术史》等。
320    @a有书目 (第667-678页)
330    @a本书集中围绕“之乎者也”等文言虚词是否古人口语这一问题, 展开密集论述。全书共分七章。第一章, 以丰富的文献依据和繁密论证, 依次指出汉魏六朝至宋元明清时期古人口语中并不使用“之乎者也”这样的虚词。第二章, 通过历史的考察, 指出文言虚词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爆发”与其后迅速“消失”等现象, 并分析其内在原因。第三章, 分析指出了“辞”的本质就是非口语。第四章考察文言“虚词”的产生过程及成因。第五章, 分析指出 “辞”的繁荣与“言外”观念之消亡的过程。第六章, 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综合分析, 指出 “辞”的加减与替换的情况。第七章, 综合揭示了“修辞”乃古人为文之法的这一结论。全书语言凝练, 结构得当, 论述严谨, 观点鲜明, 令人印象深刻。
333    @a古汉语研究人员
606 0  @a古汉语虚词@Agu han yu xu ci@x研究
690    @aH141@v5
701  0 @a孟昭连@Ameng zhao lian@4著
801  0 @aCN@b湖北三新@c20170630
905    @a10447@dH141@e127@r1@s3
    
    之乎者也非口语论/孟昭连著.-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7.5
    678页;23cm
    使用对象:古汉语研究人员
    
    ISBN 978-7-214-20020-4:CNY 98.00
    本书集中围绕“之乎者也”等文言虚词是否古人口语这一问题, 展开密集论述。全书共分七章。第一章, 以丰富的文献依据和繁密论证, 依次指出汉魏六朝至宋元明清时期古人口语中并不使用“之乎者也”这样的虚词。第二章, 通过历史的考察, 指出文言虚词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爆发”与其后迅速“消失”等现象, 并分析其内在原因。第三章, 分析指出了“辞”的本质就是非口语。第四章考察文言“虚词”的产生过程及成因。第五章, 分析指出 “辞”的繁荣与“言外”观念之消亡的过程。第六章, 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综合分析, 指出 “辞”的加减与替换的情况。第七章, 综合揭示了“修辞”乃古人为文之法的这一结论。全书语言凝练, 结构得当, 论述严谨, 观点鲜明, 令人印象深刻。
●
相关链接


正题名:之乎者也非口语论     索取号:H141/127         预约/预借

序号 登录号 条形码 馆藏地/架位号 状态 备注
1 1757657   217576576   样本书库/1120590404/ [索取号:H141/127] 在馆    
2 1757658   217576585   新区/4060630506/ [索取号:H141/127] 在馆    
3 1757659   217576594   新区/4060630506/ [索取号:H141/127] 在馆    
商丘师范学院图书馆 欢迎您!
大连网信软件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