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信息 |
题名: |
列宁和平共处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
|
作者: | 杨光 , 刘从德 著 | |
分册: | ||
出版信息: |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8 |
|
页数: | 225页 | |
开本: | 24cm | |
丛书名: |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列宁专题思想研究丛书 | |
单 册: | ||
中图分类: | A821.64 | |
科图分类: | ||
主题词: | 和平共处--列宁著作研究 | |
电子资源: | ||
ISBN: | 978-7-5203-1275-2 |
000 | 01432nam0 2200301 450 | |
001 | 1958109478 | |
005 | 20190406160908.14 | |
010 | @a978-7-5203-1275-2@dCNY66.00 | |
049 | @aA340000AHL@bUCS01009364459@c1900623162 | |
092 | @aCN@b日成20190327 | |
100 | @a20190108d2018 em y0chiy0110 ea | |
101 | 0 | @achi |
102 | @aCN@b110000 | |
105 | @ay z 000yy | |
200 | 1 | @a列宁和平共处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9lie ning he ping gong chu si xiang ji qi dang dai jia zhi yan jiu@b专著@f刘从德,杨光著 |
210 | @a北京@c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d2018 | |
215 | @a225页@d24cm | |
225 | 2 | @a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列宁专题思想研究丛书 |
300 | @a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列宁的和平共处理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最终研究成果 华中师范大学“211”工程三项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和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丛书项目支持 | |
330 | @a本书侧重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列宁阶段思想史的研究,以“列宁的和平共处思想”切入点,分析列宁和平共处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理论准备,解读列宁的“一国首先胜利”思想及其与和平共处思想的逻辑关系、分析了列宁的“均势”理论及其与和平共处思想的逻辑联系、列宁和平共处思想的主要内容与实践探索、列宁和平共处思想及实践的价值。 | |
461 | 0 | @12001 @a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列宁专题思想研究丛书 |
606 | 0 | @a和平共处@x列宁著作研究 |
690 | @aA821.64@v5 | |
701 | 0 | @a杨光@9yang guang@4著 |
701 | 0 | @a刘从德@9liu cong de@4著 |
801 | 0 | @aCN@bahlib@c20190121 |
905 | @a241250@dA821.64@e5 | |
906 | @c日成20190327@dCNY66.00@n3@r1 | |
列宁和平共处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刘从德,杨光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 |
225页;24cm.-(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列宁专题思想研究丛书)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列宁的和平共处理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最终研究成果 华中师范大学“211”工程三项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和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丛书项目支持 |
ISBN 978-7-5203-1275-2:CNY66.00 |
本书侧重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列宁阶段思想史的研究,以“列宁的和平共处思想”切入点,分析列宁和平共处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理论准备,解读列宁的“一国首先胜利”思想及其与和平共处思想的逻辑关系、分析了列宁的“均势”理论及其与和平共处思想的逻辑联系、列宁和平共处思想的主要内容与实践探索、列宁和平共处思想及实践的价值。 |
● |
相关链接 |
正题名:列宁和平共处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索取号:A821.64/5
 
预约/预借
序号 | 登录号 | 条形码 | 馆藏地/架位号 | 状态 | 备注 |
1 | 1803344 | 218033447 | 样本书库/1121160502/ [索取号:A821.64/5] | 在馆 | |
2 | 1803345 | 218033456 | 新区/1060290402/ [索取号:A821.64/5] | 在馆 | |
3 | 1803346 | 218033465 | 新区/1060290402/ [索取号:A821.64/5] | 在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