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信息 |
题名: |
至道无餘蕴矣
|
|
作者: | 梁漱溟 口述 ;林琪 , 伍贻业 采访整理 | |
分册: | ||
出版信息: |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07 |
|
页数: | 20,370页 | |
开本: | 22cm | |
丛书名: | 故藏 | |
单 册: | ||
中图分类: | K825.46=74 , K825.4=7 | |
科图分类: | ||
主题词: | ||
电子资源: | ||
ISBN: | 978-7-5598-1284-1 |
000 | 01296oam2 2200301 450 | |
001 | 1960237974 | |
005 | 20191013164429.59 | |
010 | @a978-7-5598-1284-1@b精装@dCNY68.00 | |
100 | @a20190708d2019 em y0chiy50 ea | |
101 | 1 | @achi@ceng |
102 | @aCN@b450000 | |
105 | @ay z 001yd | |
200 | 1 | @a至道无餘蕴矣@9zhi dao wu ye yun yi@e梁漱溟访谈录@f梁漱溟口述@g(美)林琪,伍贻业采访整理 |
210 | @a桂林@c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d2019.07 | |
215 | @a20,370页@d22cm | |
225 | 2 | @a故藏@v019 |
330 | @a本访谈录像是一部刚刚“解密”的“档案”,透过它,更为立体、更为丰满的梁漱溟先生印象浮现出来:“文本中的梁漱溟”和“生活中的梁漱溟”的交织,“自思的梁漱溟”和“自省的梁漱溟”的交织。从中不仅可以读到梁氏的思想魅力和人格形象,梁氏所体验的现代中国思想的演化脉络,还可以读到蕴藏在梁氏身上的中国文化精神,她将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持续滋养一代又一代读者。 | |
333 | @a教育领域相关读者 | |
461 | 0 | @12001 @a故藏@v019 |
517 | 1 | @a梁漱溟访谈录@9liang shu ming fang tan lu |
600 | 0 | @a梁漱溟@f(1893-1988)@x访问记 |
690 | @aK825.46=74@v5 | |
690 | @aK825.4=7@v4 | |
701 | 0 | @a梁漱溟@9liang shu ming@f(1893-1988)@4口述 |
702 | 0 | @c(美)@a林琪@9lin qi@f(1949-2015)@4采访整理 |
702 | 0 | @a伍贻业@9wu yi ye@4采访整理 |
801 | 0 | @aCN@bLNBF@c20190708 |
905 | @a241250@dK825.4=7@e163 | |
至道无餘蕴矣:梁漱溟访谈录/梁漱溟口述/(美)林琪,伍贻业采访整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07 |
20,370页;22cm.-(故藏;019) |
使用对象:教育领域相关读者 |
ISBN 978-7-5598-1284-1(精装):CNY68.00 |
本访谈录像是一部刚刚“解密”的“档案”,透过它,更为立体、更为丰满的梁漱溟先生印象浮现出来:“文本中的梁漱溟”和“生活中的梁漱溟”的交织,“自思的梁漱溟”和“自省的梁漱溟”的交织。从中不仅可以读到梁氏的思想魅力和人格形象,梁氏所体验的现代中国思想的演化脉络,还可以读到蕴藏在梁氏身上的中国文化精神,她将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持续滋养一代又一代读者。 |
● |
相关链接 |
正题名:至道无餘蕴矣
索取号:K825.4=7/163
 
预约/预借
序号 | 登录号 | 条形码 | 馆藏地/架位号 | 状态 | 备注 |
1 | 1840056 | 218400567 | 样本书库/1120950401/ [索取号:K825.4=7/163] | 在馆 | |
2 | 1840057 | 218400576 | 新区/4060280305/ [索取号:K825.4=7/163] | 在馆 | |
3 | 1840058 | 218400585 | 新区/4060280305/ [索取号:K825.4=7/163] | 在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