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信息 |
题名: |
澄明之境
|
|
作者: | 戴建业 著 | |
分册: | ||
出版信息: | 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9 |
|
页数: | 452页 | |
开本: | 23cm | |
丛书名: | 戴建业作品集 | |
单 册: | ||
中图分类: | K825.6=372 | |
科图分类: | ||
主题词: | ||
电子资源: | ||
ISBN: | 978-7-5321-7232-0 |
000 | 01524nam0 2200301 450 | |
001 | 2038999429 | |
005 | 20201006105039.66 | |
010 | @a978-7-5321-7232-0@dCNY75.00 | |
049 | @aA510000SCL@bUCS01009847282@c090264305 | |
100 | @a20190827d2019 em y0chiy0110 ea | |
101 | 0 | @achi |
102 | @aCN@b310000 | |
105 | @ay z 000yd | |
200 | 1 | @a澄明之境@9cheng ming zhi jing@b专著@e陶渊明新论@f戴建业著 |
205 | @a修订版 | |
210 | @a上海@c上海文艺出版社@d2019 | |
215 | @a452页@d23cm | |
225 | 2 | @a戴建业作品集 |
330 | @a本书共分十一章。前四章分别揭示陶渊明生命境界的特征及其形成,这一生命境界的文化底蕴,他对死的超越与对生的安顿,他在身心冲突中对自我的体认,以及通过体认自我进而把握自我的那种成熟的人性;第五、六章分别阐明他归隐的本质在于守护生命的真性,其动因在于既超越人际的利害,同时又表现出对人际的深切关怀;第七章阐述他在饮酒中所达到的超尘脱俗、融然远寄的生命境界;第八、九章分别探讨他的诗歌风格、语言特征与其生命境界的内在联系;最后两章论析陶渊明在接受史上的命运——人们对其诗的评价由忽视到重视、由冷落到推尊,对其人的认识则由对道德操守的赞颂进而对其存在境界的把握,由仰慕其气节品行到接受其存在方式,接受者对陶渊明理解的深度同时也昭示了接受者自身存在的深度。 | |
410 | 0 | @12001 @a戴建业作品集 |
517 | 1 | @a陶渊明新论@9tao yuan ming xin lun |
600 | 0 | @a陶渊明@f(365-427)@x人物研究 |
690 | @aK825.6=372@v5 | |
701 | 0 | @a戴建业@9dai jian ye@f(1956-)@4著 |
801 | 0 | @aCN@bSCL@c20191218 |
801 | 2 | @aCN@bOLCC @c20200304 |
801 | 2 | @aCN@bA510000SCL@c20191218 |
905 | @a241250@dK825.6=372@e3A | |
澄明之境:陶渊明新论/戴建业著.-修订版.-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9 |
452页;23cm.-(戴建业作品集) |
ISBN 978-7-5321-7232-0:CNY75.00 |
本书共分十一章。前四章分别揭示陶渊明生命境界的特征及其形成,这一生命境界的文化底蕴,他对死的超越与对生的安顿,他在身心冲突中对自我的体认,以及通过体认自我进而把握自我的那种成熟的人性;第五、六章分别阐明他归隐的本质在于守护生命的真性,其动因在于既超越人际的利害,同时又表现出对人际的深切关怀;第七章阐述他在饮酒中所达到的超尘脱俗、融然远寄的生命境界;第八、九章分别探讨他的诗歌风格、语言特征与其生命境界的内在联系;最后两章论析陶渊明在接受史上的命运——人们对其诗的评价由忽视到重视、由冷落到推尊,对其人的认识则由对道德操守的赞颂进而对其存在境界的把握,由仰慕其气节品行到接受其存在方式,接受者对陶渊明理解的深度同时也昭示了接受者自身存在的深度。 |
● |
相关链接 |
正题名:澄明之境
索取号:K825.6=372/3A
 
预约/预借
序号 | 登录号 | 条形码 | 馆藏地/架位号 | 状态 | 备注 |
1 | 1871019 | 218710198 | 样本书库/1121250302/ [索取号:K825.6=372/3A] | 在馆 | |
2 | 1871020 | 218710205 | 新区/4060290401/ [索取号:K825.6=372/3A] | 在馆 | |
3 | 1871021 | 218710214 | 新区/4060290401/ [索取号:K825.6=372/3A] | 在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