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信息 |
题名: |
教育何为?
|
|
作者: | 尼采 著 ;周国平 译 | |
分册: | ||
出版信息: | 北京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9 |
|
页数: | 201页 | |
开本: | 19cm | |
丛书名: | ||
单 册: | ||
中图分类: | G40-095.16 , B516.47 | |
科图分类: | ||
主题词: | 教育学 , 哲学--欧洲 | |
电子资源: | ||
ISBN: | 978-7-5302-1917-1 |
000 | 01440nam0 2200301 450 | |
001 | 2174393948 | |
005 | 20211115095957.09 | |
010 | @a978-7-5302-1917-1@b精装@dCNY39.00 | |
049 | @aA110000CLC@bUCS01009581772@c009581772 | |
100 | @a20190403d2019 em y0chiy0110 ea | |
101 | 1 | @achi@cger |
102 | @aCN@b110000 | |
105 | @aa z 000yy | |
200 | 1 | @a教育何为?@9jiao yu he wei ?@b专著@dber die zukunft unserer bildungs-anstalten@f(德)弗里德里希·尼采著@g周国平译@zger |
210 | @a北京@c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d2019 | |
215 | @a201页@c照片@d19cm | |
330 | @a本书设计四个人物,两个年轻的另类大学生为一方,一位年老的哲学家和他的弟子、一位年轻教师为另一方。在一个美丽的黄昏,双方在莱茵河畔一处林中空地相遇,由误会、冲突而至于互相理解和畅谈,谈话的内容则围绕着教育,分别从学生、教师和哲学家的立场对德国教育现状进行了批判,表达他以前当学生、现在当教师的相应感受,以及他作为一个哲学家对于教育的思考。我们会发现,即使针对今日中国的教育,仍能产生同感并得到启发。 | |
510 | 1 | @aber die zukunft unserer bildungs-anstalten@zger |
600 | 0 | @a尼采@c(Nietzsche, Friedrich Wilhelm@f1844-1900)@x教育思想 |
606 | 0 | @a教育学 |
606 | 0 | @a哲学@x欧洲 |
690 | @aG40-095.16@v5 | |
690 | @aB516.47@v5 | |
701 | 0 | @c(德)@a尼采@9ni cai@c(Nietzsche, Friedrich Wilhelm@f1844-1900)@4著 |
702 | 0 | @a周国平@9zhou guo ping@f(1945-)@4译 |
801 | 0 | @aCN@bA110000CLC@c20190614 |
801 | 2 | @aCN@bOLCC@c20190924 |
905 | @a241250@dG40-095.16@e6 | |
教育何为?=ber die zukunft unserer bildungs-anstalten/(德)弗里德里希·尼采著/周国平译.-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9 |
201页:照片;19cm |
ISBN 978-7-5302-1917-1(精装):CNY39.00 |
本书设计四个人物,两个年轻的另类大学生为一方,一位年老的哲学家和他的弟子、一位年轻教师为另一方。在一个美丽的黄昏,双方在莱茵河畔一处林中空地相遇,由误会、冲突而至于互相理解和畅谈,谈话的内容则围绕着教育,分别从学生、教师和哲学家的立场对德国教育现状进行了批判,表达他以前当学生、现在当教师的相应感受,以及他作为一个哲学家对于教育的思考。我们会发现,即使针对今日中国的教育,仍能产生同感并得到启发。 |
● |
相关链接 |
正题名:教育何为?
索取号:G40-095.16/6
 
预约/预借
序号 | 登录号 | 条形码 | 馆藏地/架位号 | 状态 | 备注 |
1 | 1904341 | 219043416 | 样本书库/1121290304/ [索取号:G40-095.16/6] | 在馆 | |
2 | 1904342 | 219043425 | 新区/5060680602/ [索取号:G40-095.16/6] |
已借出,限还日期为2025.01.02 借出人:林逸姗 |
|
3 | 1904343 | 219043434 | 新区/5060680602/ [索取号:G40-095.16/6] | 在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