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信息 |
题名: |
现代德育
|
|
作者: | 韩永红 著 | |
分册: | ||
出版信息: | 北京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21 |
|
页数: | 220页 | |
开本: | 24cm | |
丛书名: |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库 | |
单 册: | ||
中图分类: | G41 | |
科图分类: | ||
主题词: | 德育--研究 | |
电子资源: | ||
ISBN: | 978-7-5194-6048-8 |
000 | 01334nam0 2200277 450 | |
001 | 2474661520 | |
005 | 20240305204501.96 | |
010 | @a978-7-5194-6048-8@b精装@dCNY95.00 | |
049 | @aA340000AHL@bUCS01010817188@c1900898818 | |
100 | @a20211130d2021 em y0chiy0110 ea | |
101 | 0 | @achi |
102 | @aCN@b110000 | |
105 | @ay z 000yy | |
200 | 1 | @a现代德育@9xian dai de yu@b专著@e对“恶”的认知及教育@f韩永红著 |
210 | @a北京@c光明日报出版社@d2021 | |
215 | @a220页@d24cm | |
225 | 1 | @a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库 |
300 | @a硕园学术 肇庆学院学术著作出版资助金资助 | |
330 | @a本书通过对传统善的德育的儒家文化基础进行历史爬梳;对学校传统善的德育进行历史前后辨析,现当代横纵辨析;深刻阐释以“存我”的“合理利己主义”当做生活基础的现代“恶”的德育的种种模式特点;分析通过罪感使传统羞耻感嬗变为现代羞耻感的过程,尤其阐述“恶”的德育的内源性述求;现代学校德育应该展开制度化的知罪德育,奠定他们对“内心之恶”产生现代耻辱感的性格基础,实现罪感导引下“向善”的道德实践意向;传统善的德育与现代“恶”的德育的融合、融入机制,表现模式、类型特征等进行了叙述。 | |
517 | 1 | @a对“恶”的认知及教育@9dui “e ”de ren zhi ji jiao yu |
606 | 0 | @a德育@x研究 |
690 | @aG41@v5 | |
701 | 0 | @a韩永红@9han yong hong@f(1970-)@3UCS10001067136@4著 |
801 | 2 | @aCN@bOLCC@c20220518 |
801 | 0 | @aCN@bahlib@c20211229 |
905 | @a241250@dG41@e73 | |
现代德育:对“恶”的认知及教育/韩永红著.-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21 |
220页;24cm.-(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库) |
硕园学术 肇庆学院学术著作出版资助金资助 |
ISBN 978-7-5194-6048-8(精装):CNY95.00 |
本书通过对传统善的德育的儒家文化基础进行历史爬梳;对学校传统善的德育进行历史前后辨析,现当代横纵辨析;深刻阐释以“存我”的“合理利己主义”当做生活基础的现代“恶”的德育的种种模式特点;分析通过罪感使传统羞耻感嬗变为现代羞耻感的过程,尤其阐述“恶”的德育的内源性述求;现代学校德育应该展开制度化的知罪德育,奠定他们对“内心之恶”产生现代耻辱感的性格基础,实现罪感导引下“向善”的道德实践意向;传统善的德育与现代“恶”的德育的融合、融入机制,表现模式、类型特征等进行了叙述。 |
● |
相关链接 |
正题名:现代德育
索取号:G41/73
 
预约/预借
序号 | 登录号 | 条形码 | 馆藏地/架位号 | 状态 | 备注 |
1 | 1937490 | 219374905 | 样本书库/ [索取号:G41/73] | 在馆 | |
2 | 1937491 | 219374914 | 新区/5060690605/ [索取号:G41/73] | 在馆 | |
3 | 1937492 | 219374923 | 新区/5060690605/ [索取号:G41/73] | 在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