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信息 |
题名: |
探索考古
|
|
作者: | 陈胜前 著 | |
分册: | ||
出版信息: |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1 |
|
页数: | 291页 | |
开本: | 22cm | |
丛书名: | ||
单 册: | ||
中图分类: | K851 | |
科图分类: | ||
主题词: | 考古学 | |
电子资源: | ||
ISBN: | 978-7-108-07179-8 |
000 | 01399nam0 2200265 450 | |
001 | 2472051759 | |
005 | 20240413200130.65 | |
010 | @a978-7-108-07179-8@b精装@dCNY78.00 | |
049 | @aA330000ZJL@bUCS01010728689@c4163751 | |
100 | @a20211007d2021 em y0chiy0110 ea | |
101 | 0 | @achi |
102 | @aCN@b110000 | |
105 | @aa z 000yy | |
200 | 1 | @a探索考古@9tan suo kao gu@b专著@e作为人文的考古学@f陈胜前著 |
210 | @a北京@c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d2021 | |
215 | @a291页@c图@d22cm | |
300 | @a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项目成果 | |
330 | @a全书分为六部分:考古学的人文属性、考古学理论的各个方面、考古学发展遇到的挑战、中国考古学的范式和“中国学派”、考古学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位置、中国考古学的未来展望。作者受哲学和理论训练多年,对一些问题的提出十分大胆,看法也存在独到之处。例如对于苏秉琦及其“中国学派”的问题,在《有关“中国学派”的思考》中,指出了业界对此提法的心照不宣和讳莫如深,勇敢指出考古需要“中国学派”,有利于重建文化意义,争取国际话语权。对于时下公众考古热的问题,也提出了自己看法,从考古学的社会责任、话语权以及如何更加准确的向公众展示考古成果几个方面进行了说明和反思。 | |
517 | 1 | @a作为人文的考古学@9zuo wei ren wen de kao gu xue |
606 | 0 | @a考古学 |
690 | @aK851@v5 | |
701 | 0 | @a陈胜前@9chen sheng qian@f(1972-)@3UCS10000857323@4著 |
801 | 2 | @aCN@bOLCC @c20211130 |
801 | 0 | @aCN@bzjlib@c20211112 |
905 | @a241250@dK851@e3 | |
探索考古:作为人文的考古学/陈胜前著.-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1 |
291页:图;22cm |
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项目成果 |
ISBN 978-7-108-07179-8(精装):CNY78.00 |
全书分为六部分:考古学的人文属性、考古学理论的各个方面、考古学发展遇到的挑战、中国考古学的范式和“中国学派”、考古学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位置、中国考古学的未来展望。作者受哲学和理论训练多年,对一些问题的提出十分大胆,看法也存在独到之处。例如对于苏秉琦及其“中国学派”的问题,在《有关“中国学派”的思考》中,指出了业界对此提法的心照不宣和讳莫如深,勇敢指出考古需要“中国学派”,有利于重建文化意义,争取国际话语权。对于时下公众考古热的问题,也提出了自己看法,从考古学的社会责任、话语权以及如何更加准确的向公众展示考古成果几个方面进行了说明和反思。 |
● |
相关链接 |
正题名:探索考古
索取号:K851/3
 
预约/预借
序号 | 登录号 | 条形码 | 馆藏地/架位号 | 状态 | 备注 |
1 | 1959405 | 219594053 | 样本书库/1121370103/ [索取号:K851/3] | 在馆 | |
2 | 1959406 | 219594062 | 新区/4060440304/ [索取号:K851/3] | 在馆 | |
3 | 1959407 | 219594071 | 新区/4060440304/ [索取号:K851/3] | 在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