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信息 |
题名: |
沧海人归
|
|
作者: | 汪静波 著 | |
分册: | ||
出版信息: | 北京 中国文联出版社 2023 |
|
页数: | 211页 | |
开本: | 24cm | |
丛书名: | ||
单 册: | ||
中图分类: | I207.425 | |
科图分类: | ||
主题词: | 侠义小说--小说研究--中国--现代 | |
电子资源: | ||
ISBN: | 978-7-5190-5276-8 |
000 | 01416nam0 2200277 450 | |
001 | 2434849878 | |
005 | 20240503165807.95 | |
010 | @a978-7-5190-5276-8@dCNY68.00 | |
049 | @aO360102HST@bUCS01012277455@c012277455 | |
100 | @a20231107d2023 em y0chiy0110 ea | |
101 | 0 | @achi |
102 | @aCN@b110000 | |
105 | @ay z 000yy | |
200 | 1 | @a沧海人归@9cang hai ren gui@b专著@e中国大陆学界金庸接受研究@e1979-2000@f汪静波著 |
210 | @a北京@c中国文联出版社@d2023 | |
215 | @a211页@d24cm | |
330 | @a当下接受美学日新月异的理论框架,较诸过往,“接受主体”的重要地位,似已被推举至前所未有的境地。而在具体的接受史撰写之中,似仍少见充分转换视角,深入接受主体的心路历程,针对研究文本撰写的“背后”,加以探讨接受史著作。在此,或许“金庸接受史”能够作为一个标本,若将地域着重限定于大陆,将人群定格在学界,时限则置为庚午马年至千禧年末(1990-2000),将这一研究对象固定下来之后,通过研究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围绕其人其作展开的批评与研究,换一种角度切入背后的生态现场,也许能够对具体的“研究”文本生发机制,取得更为深切的理解。 | |
517 | 1 | @a中国大陆学界金庸接受研究@9zhong guo da lu xue jie jin yong jie shou yan jiu |
600 | 0 | @a金庸@f(1924-2018)@x侠义小说@x小说研究 |
606 | 0 | @a侠义小说@x小说研究@y中国@z现代 |
690 | @aI207.425@v5 | |
701 | 0 | @a汪静波@9wang jing bo@4著 |
801 | 2 | @aCN@bOLCC@c20231206 |
801 | 0 | @aCN@b湖北三新@c20231107 |
801 | 2 | @aCN@bO360102HST@c20231123 |
905 | @a241250@dI207.425@e117 | |
沧海人归:中国大陆学界金庸接受研究:1979-2000/汪静波著.-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23 |
211页;24cm |
ISBN 978-7-5190-5276-8:CNY68.00 |
当下接受美学日新月异的理论框架,较诸过往,“接受主体”的重要地位,似已被推举至前所未有的境地。而在具体的接受史撰写之中,似仍少见充分转换视角,深入接受主体的心路历程,针对研究文本撰写的“背后”,加以探讨接受史著作。在此,或许“金庸接受史”能够作为一个标本,若将地域着重限定于大陆,将人群定格在学界,时限则置为庚午马年至千禧年末(1990-2000),将这一研究对象固定下来之后,通过研究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围绕其人其作展开的批评与研究,换一种角度切入背后的生态现场,也许能够对具体的“研究”文本生发机制,取得更为深切的理解。 |
● |
相关链接 |
正题名:沧海人归
索取号:I207.425/117
 
预约/预借
序号 | 登录号 | 条形码 | 馆藏地/架位号 | 状态 | 备注 |
1 | 1967460 | 219674608 | 新区/3060160406/ [索取号:I207.425/117] | 在馆 | |
2 | 1967461 | 219674617 | 新区/3060160406/ [索取号:I207.425/117] | 在馆 | |
3 | 1967462 | 219674626 | 新区/3060160406/ [索取号:I207.425/117] | 在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