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信息 |
题名: |
大学教育与知识的未来
|
|
作者: | 阿伯特 著 ;王桐 , 陈嘉涛 译 | |
分册: | ||
出版信息: |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3 |
|
页数: | 263页 | |
开本: | 20cm | |
丛书名: | 三联精选 | |
单 册: | ||
中图分类: | G64 | |
科图分类: | ||
主题词: | 高等教育--研究 | |
电子资源: | ||
ISBN: | 978-7-108-07481-2 |
000 | 01333nam0 2200301 450 | |
001 | 2436399152 | |
005 | 20240929084750.31 | |
010 | @a978-7-108-07481-2@dCNY49.00 | |
049 | @aA330300WZL@bUCS01011709276@c2006094381 | |
100 | @a20230302d2023 em y0chiy0110 ea | |
101 | 1 | @achi@ceng |
102 | @aCN@b110000 | |
105 | @ay z 000yy | |
200 | 1 | @a大学教育与知识的未来@9da xue jiao yu yu zhi shi de wei lai@b专著@f(美)安德鲁·阿伯特著@g王桐,陈嘉涛等译 |
210 | @a北京@c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d2023 | |
215 | @a263页@d20cm | |
225 | 2 | @a三联精选@h第三辑@iHumanities |
330 | @a本书收集的一系列文章展现了安德鲁·阿伯特近年来对大学、学术生活以及知识所做的思考。在这些文章中,阿伯特探寻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各自的价值,追问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根本目的;面对当下过剩的知识和令人存疑的知识的未来,辨析出版社、图书馆、学术界的应对策略;他还对三位闻名于世的中国社会学家陈达、瞿同祖、费孝通的作品进行评析,展现其对“教育”作为一种人类共同命运的深刻关注。 | |
462 | 0 | @12001 @a三联精选@h第三辑@iHumanities |
606 | 0 | @a高等教育@x研究 |
690 | @aG64@v5 | |
701 | 0 | @c(美)@a阿伯特@9a bo te@c(Abbott, Andrew@f1948-)@4著 |
702 | 0 | @a王桐@9wang tong@4译 |
702 | 0 | @a陈嘉涛@9chen jia tao@4译 |
801 | 0 | @aCN@bWT@c20230303 |
801 | 2 | @aCN@bOLCC @c20230525 |
801 | 2 | @aCN@bA330300WZL@c20230303 |
905 | @a241250@dG64@e35 | |
大学教育与知识的未来/(美)安德鲁·阿伯特著/王桐,陈嘉涛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3 |
263页;20cm.-(三联精选.第三辑.Humanities) |
ISBN 978-7-108-07481-2:CNY49.00 |
本书收集的一系列文章展现了安德鲁·阿伯特近年来对大学、学术生活以及知识所做的思考。在这些文章中,阿伯特探寻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各自的价值,追问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根本目的;面对当下过剩的知识和令人存疑的知识的未来,辨析出版社、图书馆、学术界的应对策略;他还对三位闻名于世的中国社会学家陈达、瞿同祖、费孝通的作品进行评析,展现其对“教育”作为一种人类共同命运的深刻关注。 |
● |
相关链接 |
正题名:大学教育与知识的未来
索取号:G64/35
 
预约/预借
序号 | 登录号 | 条形码 | 馆藏地/架位号 | 状态 | 备注 |
1 | 1972247 | 219722478 | 样本书库/ [索取号:G64/35] | 在馆 | |
2 | 1972248 | 219722487 | 新区/ [索取号:G64/35] | 在馆 | |
3 | 1972249 | 219722496 | 新区/ [索取号:G64/35] | 在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