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信息 |
题名: |
维特根斯坦与伦理反应
|
|
作者: | 贺敏年 著 | |
分册: | ||
出版信息: | 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24 |
|
页数: | 310页 | |
开本: | 19cm | |
丛书名: | ||
单 册: | ||
中图分类: | B82 , B561.59 | |
科图分类: | ||
主题词: | ||
电子资源: | ||
ISBN: | 978-7-5520-4408-9 |
000 | 01496nam0 2200277 450 | |
001 | 2458799339 | |
005 | 20241127150811.75 | |
010 | @a978-7-5520-4408-9@dCNY78.00 | |
049 | @aO330100ZJX@bUCS01012582586 | |
100 | @a20240711d2024 em y0chiy0110 ea | |
101 | 0 | @achi |
102 | @aCN@b310000 | |
105 | @ay z 000yy | |
200 | 1 | @a维特根斯坦与伦理反应@9wei te gen si tan yu lun li fan ying@b专著@dWittgenstein and ethical response@f贺敏年著@zeng |
210 | @a上海@c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d2024 | |
215 | @a310页@d19cm | |
300 | @aSASSP | |
330 | @a本书首先聚焦内嵌于维特根斯坦生活史的那个著名“转折”,通过解析“转折”自身特殊的伦理品质。第二章着重评析维特根斯坦针对基于“内在性”框架的各种内省式推定模型的批评。如何从更一般意义上理解概念秩序的规范特性;如何评估这种探究的有效性与基于因果解释的客观性之间的内在关联,这两个问题则分别构成第三章与第四章的主题。第五章在哲学语用学视域下结合“实践学”这一特殊模型,分析话语实践的崛起在现代性实践中的具体表达。第六章则转向一种布尔迪厄所推荐的特殊的经济学转喻,尝试厘清在“符号资本”的微观界面上的融通交往与权力的符号化的实践逻辑。第七章重返维特根斯坦,通过对“生活形式”的语法考察显明蕴含其中的高度的实践品格。 | |
510 | 1 | @aWittgenstein and ethical response@zeng |
600 | 0 | @a维特根斯坦@c(Wittgenstein, Ludwig@f1889-1951)@x伦理思想@x研究 |
690 | @aB82@v5 | |
690 | @aB561.59@v5 | |
701 | 0 | @a贺敏年@9he min nian@4著 |
801 | 2 | @aCN@bOLCC@c20240716 |
801 | 0 | @aCN@b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公司@c20240711 |
905 | @a241250@dB561.59@e56 | |
维特根斯坦与伦理反应=Wittgenstein and ethical response/贺敏年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24 |
310页;19cm |
SASSP |
ISBN 978-7-5520-4408-9:CNY78.00 |
本书首先聚焦内嵌于维特根斯坦生活史的那个著名“转折”,通过解析“转折”自身特殊的伦理品质。第二章着重评析维特根斯坦针对基于“内在性”框架的各种内省式推定模型的批评。如何从更一般意义上理解概念秩序的规范特性;如何评估这种探究的有效性与基于因果解释的客观性之间的内在关联,这两个问题则分别构成第三章与第四章的主题。第五章在哲学语用学视域下结合“实践学”这一特殊模型,分析话语实践的崛起在现代性实践中的具体表达。第六章则转向一种布尔迪厄所推荐的特殊的经济学转喻,尝试厘清在“符号资本”的微观界面上的融通交往与权力的符号化的实践逻辑。第七章重返维特根斯坦,通过对“生活形式”的语法考察显明蕴含其中的高度的实践品格。 |
● |
相关链接 |
正题名:维特根斯坦与伦理反应
索取号:B561.59/56
 
预约/预借
序号 | 登录号 | 条形码 | 馆藏地/架位号 | 状态 | 备注 |
1 | 2028285 | 220282851 | 样本书库/ [索取号:B561.59/56] | 在馆 | |
2 | 2028286 | 220282860 | 新区/ [索取号:B561.59/56] | 在馆 | |
3 | 2028287 | 220282879 | 新区/ [索取号:B561.59/56] | 在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