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信息 |
题名: |
中国古代阐释学研究
|
|
作者: | 周裕锴 著 | |
分册: | ||
出版信息: |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11 |
|
页数: | 429页 | |
开本: | 20cm | |
丛书名: | 学术创新丛书 | |
单 册: | ||
中图分类: | B210.5 | |
科图分类: | ||
主题词: | 哲学思想--研究--中国--古代 | |
电子资源: | ||
ISBN: | 7-208-04645-X |
000 | 01198nam 2200265 45 | |
001 | 0101728815 | |
005 | 20070913160057.90 | |
010 | @a7-208-04645-X@d28.00元 | |
100 | @a20031124d2003 kmey0chiy0121 ea | |
101 | 0 | @achi |
102 | @aCN@b310000 | |
105 | @ay a 000yy | |
200 | 1 | @a中国古代阐释学研究@AZhong Guo Gu Dai Chan Shi Xue Yan Jiu@f周裕锴著 |
210 | @a上海@c上海人民出版社@d2003.11 | |
215 | @a429页@d20cm | |
225 | 2 | @a学术创新丛书 |
300 | @a国家九五社科基金项目、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基金、四川大学汉语史和中国古典文献学211工程基金赞助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出版 | |
314 | @a周裕锴(1954-),四川人。文学博士,现为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宋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主要著作有《中国禅宗与诗歌》、《宋代诗学通论》等。 | |
330 | @a本书按照历史编年的方法, 阐述了中国古代不同时期、不同学派关于理解与解释的重要看法, 并揭示这些看法产生的哲学背景或文化背景。另一方面将典籍中零星的观点分类汇集, 发现贯穿于其间的一系列平行的学术传统和基本原则等。 | |
461 | 0 | @12001 @a学术创新丛书 |
606 | 0 | @a哲学思想@x研究@y中国@z古代 |
690 | @aB210.5@v4 | |
701 | 0 | @a周裕锴@AZhou Yu Kai@4著 |
801 | 0 | @aCN@bRULIN@c20070913 |
905 | @f2@b523132-133@dB210.5@e3 | |
中国古代阐释学研究/周裕锴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1 |
429页;20cm.-(学术创新丛书) |
国家九五社科基金项目、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基金、四川大学汉语史和中国古典文献学211工程基金赞助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出版 |
ISBN 7-208-04645-X:28.00元 |
本书按照历史编年的方法, 阐述了中国古代不同时期、不同学派关于理解与解释的重要看法, 并揭示这些看法产生的哲学背景或文化背景。另一方面将典籍中零星的观点分类汇集, 发现贯穿于其间的一系列平行的学术传统和基本原则等。 |
● |
相关链接 |
正题名:中国古代阐释学研究
索取号:B210.5/3
 
预约/预借
序号 | 登录号 | 条形码 | 馆藏地/架位号 | 状态 | 备注 |
1 | 1129998 | 211299986 | 文学院资料室/ [索取号:B210.5/3] | 在馆 | |
2 | 523132 | 205231328 | 样本书库/1120020607/ [索取号:B210.5/3] | 在馆 | |
3 | 523133 | 205231337 | 新区/1060050105/ [索取号:B210.5/3] | 在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