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信息 |
题名: |
形式的表象与深意
|
|
作者: | 俞敏华 著 | |
分册: | ||
出版信息: |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5 |
|
页数: | 241页 | |
开本: | 24cm | |
丛书名: | 当代浙江学术文库 | |
单 册: | ||
中图分类: | I207.42 | |
科图分类: | ||
主题词: | 内容与形式(文艺)--小说研究--中国--1980-1999 | |
电子资源: | ||
ISBN: | 978-7-5161-6369-6 |
000 | 01417nam0 2200253 450 | |
001 | 1680955568 | |
005 | 20161109163858.08 | |
010 | @a978-7-5161-6369-6@dCNY59.00 | |
100 | @a20161027d2015 kemy0chiy50 ea | |
101 | 0 | @achi |
102 | @aCN@b110000 | |
105 | @ay v 000yy | |
200 | 1 | @a形式的表象与深意@9xing shi de biao xiang yu shen yi@e20世纪末中国小说艺术形式研究@f俞敏华著 |
210 | @a北京@c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d2015 | |
215 | @a241页@d24cm | |
225 | 1 | @a当代浙江学术文库 |
300 | @a浙江省社科规划一般课题 2014年度浙江省社科联省级社会科学学术著作出版资金全额资助出版 | |
330 | @a本书探讨20世纪80-90年代小说艺术形式问题。在“形式”概念上,吸收西方形式主义批评理论和中国古典文论的成果,视为艺术本体;在“形式批评”上,从对文本语言的细节式解读扩展为对作品形式美的整体式探寻。从而以20世纪末小说艺术演变史为坐标纵轴,辨析其间小说形式要素的变化,并将形式作为进入艺术精神世界的桥梁,探索变化的要素以及小说传达人类情感的能力。认为80年代的小说艺术形式体现了从叙述技巧到叙述策略变化的过程,90年代既有明显受80年代影响的要素,又在市场经济活跃的大环境中,受影视、网络等新媒介的影响,出现了大众审美取向的新要素。 | |
517 | 1 | @a20世纪末中国小说艺术形式研究@920 shi ji mo zhong guo xiao shuo yi shu xing shi yan jiu |
606 | 0 | @a内容与形式(文艺)@x小说研究@y中国@z1980-1999 |
690 | @aI207.42@v5 | |
701 | 0 | @a俞敏华@9yu min hua@f(1978~)@4著 |
801 | 0 | @aCN@b郑州日成@c20161027 |
905 | @aZUCC@dI207.42@e123 | |
形式的表象与深意:20世纪末中国小说艺术形式研究/俞敏华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
241页;24cm.-(当代浙江学术文库) |
浙江省社科规划一般课题 2014年度浙江省社科联省级社会科学学术著作出版资金全额资助出版 |
ISBN 978-7-5161-6369-6:CNY59.00 |
本书探讨20世纪80-90年代小说艺术形式问题。在“形式”概念上,吸收西方形式主义批评理论和中国古典文论的成果,视为艺术本体;在“形式批评”上,从对文本语言的细节式解读扩展为对作品形式美的整体式探寻。从而以20世纪末小说艺术演变史为坐标纵轴,辨析其间小说形式要素的变化,并将形式作为进入艺术精神世界的桥梁,探索变化的要素以及小说传达人类情感的能力。认为80年代的小说艺术形式体现了从叙述技巧到叙述策略变化的过程,90年代既有明显受80年代影响的要素,又在市场经济活跃的大环境中,受影视、网络等新媒介的影响,出现了大众审美取向的新要素。 |
● |
相关链接 |
正题名:形式的表象与深意
索取号:I207.42/123
 
预约/预借
序号 | 登录号 | 条形码 | 馆藏地/架位号 | 状态 | 备注 |
1 | 1675834 | 216758346 | 样本书库/1120400607/ [索取号:I207.42/123] | 在馆 | |
2 | 1675835 | 216758355 | 新区/3060160305/ [索取号:I207.42/123] | 在馆 | |
3 | 1675836 | 216758364 | 新区/3060160305/ [索取号:I207.42/123] | 在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