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信息 |
题名: |
楚辞意象生成机制探析
|
|
作者: | 罗建新 著 | |
分册: | ||
出版信息: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3 |
|
页数: | 326页 | |
开本: | 24cm | |
丛书名: | ||
单 册: | ||
中图分类: | I207.223 | |
科图分类: | ||
主题词: | 楚辞研究 | |
电子资源: | ||
ISBN: | 978-7-01-025197-4 |
000 | 01346nam0 2200265 450 | |
001 | 2472240349 | |
005 | 20241021200429.84 | |
010 | @a978-7-01-025197-4@dCNY69.00 | |
049 | @aA330300WZL@bUCS01011760039@c2006103021 | |
100 | @a20230323d2023 em y0chiy0110 ea | |
101 | 0 | @achi |
102 | @aCN@b110000 | |
105 | @aa z 000yy | |
200 | 1 | @a楚辞意象生成机制探析@9chu ci yi xiang sheng cheng ji zhi tan xi@b专著@f罗建新著 |
210 | @a北京@c人民出版社@d2023 | |
215 | @a326页@c图@d24cm | |
300 | @a四川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资助成果 | |
330 | @a本书利用文字文献与图像文献对《楚辞》意象生成问题进行研究,厘清“意象生成”的学理蕴涵与主要构成情况,展示《楚辞》作者取象、寄意特征及“意中之象”外化为“着意之象”途径,揭露《楚辞》意象视觉生成、观念生成、赋情生成、文本生成之状况,探明历代读者对《楚辞》意象的认识、阐释与再创造形貌,并将《楚辞》意象生成中的规律性认知置于文学史、意象史、艺术史中进行纵横审视,昭显其本体特征及其之于诗歌、中国文学及意象学的价值,从而初步解决了“善鸟香草何以配忠贞”这一重要学术难题,拓展《楚辞》学界的认知视野,完善诗学批评领域中的意象理论体系,为后继者提供较为重要的研究基础。 | |
606 | 0 | @a楚辞研究 |
690 | @aI207.223@v5 | |
701 | 0 | @a罗建新@9luo jian xin@f(1979-)@4著 |
801 | 0 | @aCN@bWT@c20230328 |
801 | 2 | @aCN@bOLCC@c20230428 |
801 | 2 | @aCN@bA330300WZL@c20230328 |
905 | @a241250@dI207.223@e32 | |
楚辞意象生成机制探析/罗建新著.-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
326页:图;24cm |
四川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资助成果 |
ISBN 978-7-01-025197-4:CNY69.00 |
本书利用文字文献与图像文献对《楚辞》意象生成问题进行研究,厘清“意象生成”的学理蕴涵与主要构成情况,展示《楚辞》作者取象、寄意特征及“意中之象”外化为“着意之象”途径,揭露《楚辞》意象视觉生成、观念生成、赋情生成、文本生成之状况,探明历代读者对《楚辞》意象的认识、阐释与再创造形貌,并将《楚辞》意象生成中的规律性认知置于文学史、意象史、艺术史中进行纵横审视,昭显其本体特征及其之于诗歌、中国文学及意象学的价值,从而初步解决了“善鸟香草何以配忠贞”这一重要学术难题,拓展《楚辞》学界的认知视野,完善诗学批评领域中的意象理论体系,为后继者提供较为重要的研究基础。 |
● |
相关链接 |
正题名:楚辞意象生成机制探析
索取号:I207.223/32
 
预约/预借
序号 | 登录号 | 条形码 | 馆藏地/架位号 | 状态 | 备注 |
1 | 1989345 | 219893453 | 样本书库/ [索取号:I207.223/32] | 在馆 | |
2 | 1989346 | 219893462 | 新区/ [索取号:I207.223/32] | 在馆 | |
3 | 1989347 | 219893471 | 新区/ [索取号:I207.223/32] | 在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