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信息 |
题名: |
古代中华观念的形成
|
|
作者: | 渡边英幸 著 ;吴昊阳 译 | |
分册: | ||
出版信息: |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24 |
|
页数: | 359页 | |
开本: | 23cm | |
丛书名: | 海外中国研究丛书 | |
单 册: | ||
中图分类: | K220.7 | |
科图分类: | ||
主题词: | 中国历史--研究--先秦时代 | |
电子资源: | ||
ISBN: | 978-7-214-29033-5 |
000 | 01213nam0 2200277 450 | |
001 | 2459292833 | |
005 | 20241112162844.14 | |
010 | @a978-7-214-29033-5@dCNY78.00 | |
049 | @aA340000AHL@bUCS01012458970@c1901139973 | |
100 | @a20240327d2024 em y0chiy0110 ea | |
101 | 1 | @achi@cjpn |
102 | @aCN@b320000 | |
105 | @ay z 000yy | |
200 | 1 | @a古代中华观念的形成@9gu dai zhong hua guan nian de xing cheng@b专著@f(日)渡边英幸著@g吴昊阳译 |
210 | @a南京@c江苏人民出版社@d2024 | |
215 | @a359页@d23cm | |
225 | 1 | @a海外中国研究丛书@f刘东主编 |
300 | @a凤凰传媒 思库出品 | |
330 | @a本书利用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将中华这一概念的形成视为始于先秦并在后世中不断发展的含义和语言的层累,讨论中华概念构建的过程,分析构建中华概念的基础以及不同中华观念的差异与联系。揭示先秦时期汉语中的“中华”、“夷狄”、华夷思想雏形的形成经过及其蕴含的层累性差异和动态性联系,进而讨论处于诞生期的中华观念和华夷思想的各个层面,重新定位其在先秦历史上的地位。 | |
606 | 0 | @a中国历史@x研究@z先秦时代 |
690 | @aK220.7@v5 | |
701 | 0 | @c(日)@a渡边英幸@9du bian ying xing@f(1974-)@4著 |
702 | 0 | @a吴昊阳@9wu hao yang@4译 |
801 | 0 | @aCN@bahlib@c20240327 |
801 | 2 | @aCN@bOLCC@c20240410 |
905 | @a241250@dK220.7@e91 | |
古代中华观念的形成/(日)渡边英幸著/吴昊阳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24 |
359页;23cm.-(海外中国研究丛书/刘东主编) |
凤凰传媒 思库出品 |
ISBN 978-7-214-29033-5:CNY78.00 |
本书利用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将中华这一概念的形成视为始于先秦并在后世中不断发展的含义和语言的层累,讨论中华概念构建的过程,分析构建中华概念的基础以及不同中华观念的差异与联系。揭示先秦时期汉语中的“中华”、“夷狄”、华夷思想雏形的形成经过及其蕴含的层累性差异和动态性联系,进而讨论处于诞生期的中华观念和华夷思想的各个层面,重新定位其在先秦历史上的地位。 |
● |
相关链接 |
正题名:古代中华观念的形成
索取号:K220.7/91
 
预约/预借
序号 | 登录号 | 条形码 | 馆藏地/架位号 | 状态 | 备注 |
1 | 2018044 | 220180444 | 样本书库/ [索取号:K220.7/91] | 在馆 | |
2 | 2018045 | 220180453 | 新区/ [索取号:K220.7/91] | 在馆 | |
3 | 2018046 | 220180462 | 新区/ [索取号:K220.7/91] | 在馆 |